永續揭露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核心課題,永續報告(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)與 永續溝通(sustainability communications),正同時承受來自監管機構、投資人、消費者與員工的多重壓力。
《edie Insights 2025: Sustainable Reporting》報告匯集跨產業專家觀點,指出在淨零轉型過程中,企業需要的不只是「寫出一份 ESG 報告」,更是透過透明揭露與有效溝通來建立信任,讓有溫度的敘事連結利害關係人,企業才能避免漂綠爭議,真正把永續目標轉化為價值與行動。
過渡計畫(Transition Plans):從「要做」到「怎麼做」
淨零「過渡計畫(Transition Plans)」已被視為核心工具。它不僅要說明企業「何時」達到淨零,更要揭示「如何」達成:包括資本支出、技術投資、人才培訓與治理架構。然而,真正能把過渡計畫落實到財務與治理層級的企業仍不多。許多企業停留在宣示或合規階段,缺乏細節,難以說服投資人與監管單位。
因此,可信的過渡計畫(CTP, credible transition plan)必須以財務與企業策略的語言來表述,而不僅僅是以永續的角度出發。
依現況來看,FTSE100(英國富時100指數)中雖已有逾 70% 公司自願發展計畫要素,但全球高排放上市公司中,僅 5% 明確地讓資本支出與溫室氣體目標對齊。
企業需要的不只是「寫出一份 ESG 報告」,更是透過透明揭露與有效溝通來建立信任,讓有溫度的敘事連結利害關係人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報告策略的斷點與補強
PwC 的調查顯示,僅有 29% 的投資人認為企業的永續揭露能充分解釋 ESG 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聯,另有 46% 直指「缺乏完整的 ESG 數據」已成為決策障礙。與此同時,首批依 CSRD 編製報告的企業中,有 60% 預期加強且經查證的揭露將有助於市占或客戶拓展,逾半數更認為能直接提升獲利。
然而,根據 KPMG 對 5,800 家企業的調查,僅 42% 採用 CSRD 所要求的雙重重大性方法,顯示在方法論與成熟度上仍存在顯著落差。
隨著 AI 的角色浮現,企業已將「AI 驅動的重要性分析」的投資優先度,從原本的第 15 名大幅提升至未來三年的第 2 高。AI 被寄予厚望,用以自動化數據蒐集與敘事稽核,以因應日益嚴格的 確信(assurance)要求。
然而,報告也提醒:永續報告不能淪為「只有細節、缺乏故事」的技術文件。唯有清楚說明「指標為何重要、如何影響真實世界」,才能與員工、顧客、監管機構及投資人建立真正的連結。
在規範面,歐盟近期釋出訊號,可能調整甚至縮減 CSRD、CSDDD 及部分永續分類法(EU Taxonomy) 的範疇與要求,為永續揭露的未來埋下不確定性。然而,投資人與利害關係人對透明資訊的需求依舊殷切,多數企業選擇提早依循 CSRD 架構進行試行與建制,以確保在法規演變過程中保持領先。
換言之,數據治理與內控能力仍是企業邁向成熟永續報告的關鍵基石。
報告並點出當前數據治理的兩大痛點與補強方向:
1. 將 ESG 追蹤嵌入治理結構(KPI 設定、責任鏈分配、C-suite 層級督導)→ 提升數據的一致性與參與度,確保揭露能反映全組織的真實狀況。
2. 社會面數據定義不一致(例如:誰被視為員工?何謂領導者?)→ 需要跨部門協作,建立清晰且一致的定義。
永續報告不能淪為「只有細節、缺乏故事」的技術文件。圖片來源:Pexels
內部溝通與行為改變:說對人話,做對訓練
調查顯示,60% 年輕人對氣候變遷「極度焦慮」,但企業內部推動 ESG 行動卻面臨落差──高階主管關心投資回報,一線員工則缺乏行動感,培訓常淪為形式,跨部門協作也難以落地。
內部語言要因人制宜:對董事會與關鍵主管,用「4R:風險、收入、韌性、聲譽」切題;對第一線同仁,聚焦可立即採取的小行動。
訓練要回答五個核心問題:「為何與我相關?將如何影響我的工作?公司為何要做?對我有何益處?要花多久?」此外,建立部門內的倡議者與業務夥伴制(把部門永續計畫的責任配到人),能把 ESG 變成日常,而不只是活動。
外部溝通的變奏:少一點術語,多一點幽默
企業往往聚焦碳排放,卻忽略消費者更關心的具體議題如減塑、包裝與社區影響。同時,漂綠(過度宣稱)與默綠(刻意沉默)都可能造成品牌傷害。外部溝通因此需要更貼近語言、更生活化的切入。
減少術語與縮寫,透過焦點團體或語彙回收的方法,找出受眾熟悉的表達方式,再將其轉化為永續敘事的一部分。不只如此,與其用氣候災難的語言去嚇退觀眾,不如設計一個簡單、輕鬆的鉤子,將人帶入對話,再在後續提供具體數據與教育內容。
這樣的轉換不僅能避免疏離感,還能讓永續訊息更容易被理解與採納。
Scope 3 供應鏈挑戰
Scope 3排放是淨零的最大難題。數據零散,供應商參與度不足,導致部分企業必須以「推估」替代。報告直指要害:範疇三最難的不是演算法,而是供應商參與。在工具百花齊放的當下,反而需要平台整併,避免在大型供應網上造成摩擦。
上手策略包括:先攻大戶(面對面、帶來潛在商機)、極簡報表(先收合規最低限度,信任與能力再加深)。
胡蘿蔔+棒子要由採購或商務團隊來講,因為供應商把他們視為關係核心,比永續部門更有影響力;同時要強調彼此的共同利益:你的數據如何影響我的合規、風險與績效,而你參與又如何讓自己更有韌性、獲得更長遠的價值。
避免數字打架的三個步驟:
1. 優先關注對碳排放影響最大的供應商類別,對於相對影響較小的領域,要坦誠揭露其中的缺口或不確定性。
2. 建立核心數據集:開發一份可支援多種框架的單一排放數據集。這能減少重複作業,確保內部一致性,並避免出現相互矛盾的數據。(例如與PCF/TCFD/CSRD 一致)。
3. 提早引進獨立查核,請他們稽核流程與重點供應商,免得出具報告時才翻車。
企業往往聚焦碳排放,卻忽略消費者更關心的具體議題如減塑、包裝與社區影響。外部溝通因此需要更貼近語言、更生活化的切入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案例解析
Sodexo:供應鏈驅動減排
Sodexo有近 99% 排放落在 Scope 3;故其於2023 推出供應商路線圖,2030 年起只與具可衡量減量且設有 SBT的夥伴合作,含輔導中小與社企;目前 95% 納管供應商(覆蓋 92.9% 供應鏈排放)已參與。
2017 基準至今,供應鏈排放降 31.8%;2023/6–2024/5 全範疇絕對排放降 23.4%,累計省 195,000 tCO2e,碳強度降 35.5%。同時,有 71% 高階與現場主管完成綠能技能訓練,並承諾 2030 前投入逾 10 億英鎊於中小與多元供應商,將永續識讀擴散至價值鏈。
Sage:數據與敘事並重
以 2023 雙重重大性結果,把重點議題從 22 精煉為 17 項,其中 8 類為首要優先事項;據此指引,在「地球、科技、社會」三項主題下設 12 項量化目標,並以六份相連文件(含 ESG 數據簿)呈現;Bureau Veritas 與 EcoAct 查核部分 2023 數據,並把主管薪酬與環境目標掛勾,證明報告不是只流於形式。
同時,資料提供給 Sage Earth 工具協助中小企業量測減排,並支撐 SME 氣候影響研究與政策倡議。
Serco:制定供應商標準
設定三項強制要求:淨零承諾(2050 前)、範疇 1–3 全面揭露、1.5°C 路徑中的科學基礎目標;目標 2028 年前,覆蓋其 95% 供應鏈排放的供應商都要有 SBT。搭配參與及指引機制,提高供應商揭露與訂目標的參與度,並期待帶來供應鏈風險下降與效率提升。
把過渡計畫寫成投資備忘錄:目標×資本×技術×治理×責任。
每三年更新計畫,正視外部與內部的缺口。
用情境分析+雙重重大性把願景翻成現金流/風險語言。
報告不只資料庫,要有「為什麼重要」的故事段落。
把 AI 放進資料蒐集與敘事稽核流程,先解重複性工作。
對董事會用 4R 語言,對一線給可立刻行動的清單。
對外溝通先找 Hook(有感議題/幽默/故事),再導向減碳。
由採購/商務對供應商講「胡蘿蔔+棒子」。
建立一套核心數據集,餵給 PCF/TCFD/CSRD,避免自相矛盾。
提早找查核看流程與重點供應商,別等完稿才補破洞。
深度詮釋:這份報告真正教我們的三件事
1. 把「不確定性」放上檯面:承認缺口不是示弱,是建立信任的起點——特別是在橫跨十年的轉型路徑裡。
2. 把 ESG 翻成各部門聽得懂的話:財務聽風險與回報;營運聽效率與合規;市場聽品牌與客戶敘事。這不是「簡化」,而是專業的在地化。
3. 供應鏈是主戰場:真正的碳與韌性在邊界之外,能「帶人齊走」的企業,才有資格在轉型的長遠賽道中贏到最後。
延伸閱讀:
AI 是永續報告書的加速器,不是導航員:協作工具如何輔助企業提升永續揭露品質
※ 本文授權轉載自CSRone,原文見此。